膠東在線煙臺大學生網3月8日訊(通訊員 蘭芳 董春雪 李蕓 胡懋鈺)劉大瑋,煙臺大學文經學院任教,副高職稱,資深編導。1994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,先后在煙臺電視臺、廣州電視臺任主持人、編導。1996年《長島系列》獲山東省外宣節目一等獎;1998年《廣州烈士陵園》獲全國電視節目社教類一等獎;《地鐵詩篇》獲廣東省《五個一工程獎》。合著《問題性系列報道理論與實務》一書。

華東師范大學就讀時期的劉大瑋老師
迷茫和不知所措,作為人生的常態,在青年時期總是格外棘手。1994年,還在華東師范大學讀中文的大瑋老師,也和今天的大學生一樣,為了“以后干什么”這個人生課題陷入迷茫。好在,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她,明確自己不想做什么:“做老師是我年輕時候不會選擇的職業,自己的性格好動活潑,做不成一個傳統的老師”。
而今天,已經在煙臺大學文經學院教書7年的大瑋老師,將自己這些年的經歷寫進教案里,用“真實故事+理論”的教學模式,將枯燥的理論生動了起來,給新聞學子上了一堂又一堂接地氣的專業課。亦諧亦莊的教學風格,也使她在文法系實實在在地吸了一把粉兒。
年輕的美女記者
25年前,在大瑋老師還在為“以后干什么”這個問題迷茫的時候,一個進入報社工作的機會出現了。記者,這個在九十年代承載了無盡榮光和理想的職業,除了“鐵肩擔道義,辣手著文章”的社會責任感,每天新鮮、多元、未知的工作環境強烈地刺激著理想青年的神經。她毫不猶豫地去了報社報到,因為活潑好動的性格加上出眾的形象,大瑋緊接著被推薦到了煙臺電視臺,成為了國際部的一名主持人。
工作兩年后,大瑋(學生愛稱)又一次抓住了去廣州電視臺工作的機會。從1996年一直到2007年再次回到故鄉煙臺,大瑋在廣州電視臺做了11年的主持人和編導。
大瑋進入電視臺,就像魚游進了海洋。1996年,作品《長島系列》獲山東省外宣節目一等獎;1998年,《廣州烈士陵園》獲全國電視節目社教類一等獎;《地鐵詩篇》獲廣東省《五個一工程獎》……
“不像其他職業,記者是一個特別吸引人的行當,每天都有新鮮的事情發生,采訪的時候,通過傾聽別人的故事,自己也像是過了各種不同的人生!弊鲆粋記者,在大瑋老師看來,是命運安排好的事情。
“年輕人需要鋒芒必露”這是大瑋老師經常和學生提到的一句話,“每個年紀都有自己的特征,鋒芒應該是你們這個年紀應該有的特點。不要在現在的年齡想太多太遠的事情,能把當前的事情做到最好,你就已經很出色了!
對于自己青春時代的定義,她選擇王小波書中的“特立獨行”四個字,把這四個字展開就是:敢想敢做,高調隨性。受命運眷顧,15年的記者生涯,年輕的女孩把夢做到了最極致。

劉大瑋老師在廣州電視臺
從無冕之境到三尺講臺
大瑋老師站在PPT旁邊,語速平緩,言笑晏晏,時不時地撥弄一下頭發作為話語的停頓。正在講的是《當眾講話與高效演講》,自從2013年開課以來,這門課已經從原來的全校公選課變成了文法系三個專業的選修課,她自己非常喜歡這門課,備課自然下了很多功夫。大瑋老師說:“今年偶然看到了一本和課程相關的暢銷書,里面的一些觀點和思路讓我得到新的啟發,昨天晚上還在修改PPT。從開課到現在,每年都會有新的內容揉進去!
從接受采訪到我們見面,中間是短短的3個小時,我和其他兩位學生記者扒開后門的門縫,偷偷地溜了進去,選擇了最后排角落僅有的幾個空位坐下。隨著下課時間的逼近,坐在后面的我突然緊張起來,現在作為采訪者的我,在去年,曾經坐在相似的位置,懷著同樣緊張又期待的心情等待著被大瑋點到名字。
這節課的考核要求之一,是每個學生都要選一個話題,脫稿上臺演講。這是大瑋老師的有意為之,作為一名新聞學子,講話藝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對大多數學生來說,之所以喜歡這門課,除了可以學到大量實用的專業知識,還有各種精彩漂亮的故事令他們著迷。
懷揣新聞理想的同學們,透過大瑋打開的窗口窺探到了理想的模樣:我們沉浸在她采訪唐國強的趣事里,沉浸在各種采訪案例里。那像是一場華麗的夢,一批批學子在她的夢里出出進進,把經驗和知識裝進口袋,留下一串深深淺淺的腳印。
她選擇了最前排座位坐下來,回過頭來輕輕地:“問吧!

在桂林采訪電視劇《長征》劇組,與唐國強合影
我是一個充滿現實感的理想主義者
事實上,2012年大瑋老師進入文經學院教學之前,她已經在山東文化產業學院(現在的濟南大學泉城學院)教了3年多的書,雖然她已經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,并把大量的職業案例帶進課堂,但她很快意識到了自己理論知識上的短板,于是2013年她考取了山東大學的在職研究生。那兩年是她最累的時候——工作日在學校授課,周五晚上十點多坐火車去濟南,周六早上六點來鐘匆忙洗漱好直接去教室上課,周日傍晚下課后趕最晚一班的大巴折回煙臺,經常是周一凌晨兩點才下車,又要準備當天的授課。學生和教師身份重疊的兩年,辛苦有之,充實有之。她經常會用自己的這段求學經歷激勵學生們要珍惜在校讀書的時光。后來大瑋老師學成歸來,在系統理論知識的加持下,授課愈加得心應手。
“我之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,現在是一個充滿現實感的理想主義者。我會為了目標不斷修正理想!
在大瑋老師的朋友圈,除了記錄生活,還會時常出現各種“廣告”,這些廣告的內容一般都是學生的創業信息。對于大學生創業,大瑋老師說:“十分支持!但是不要隨大流,在創業之前要注意積累,多讀書多經歷多思考,不要盲干。學新聞的孩子腦子比較活,聰明,但是也要警惕這種聰明,任何不聯系實際的聰明都是危險的!
中國新聞飛速發展的二十年,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,新聞業較于20年前,迎來了空前繁榮的時代。這是一個充滿憂慮的時代:新聞專業主義遭到質疑,無冕之王的權利因全民記者的出現受到撞擊;這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:自媒體新媒體市場星光大作,新聞人的選擇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更多元,任何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借流量的東風實現個人價值。
在大瑋老師和文法系全體教師的努力和不斷修正下,一屆又一屆新聞學子畢業后,找到了正確的方向,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創業領域創造了精彩。目前大瑋老師邀請幾位優秀創業學子進行了自媒體創業案例分享,這些年對自媒體行業思考的論文也即將發表。

劉大瑋老師在教室上課
不慌不忙的從容心態,在今天“忙文化”中成為了一種需要培養的氣質。一直都把“經歷”看得特別重要的大瑋,也在經歷中獲得了“平和”的底氣:“以前可能會想要快樂,現在更加看重喜悅,快樂需要借助外物獲得,而喜悅完全源于內心。這是我理解的內心強大!
迎來送往,每年秋天準時迎來一張張稚嫩的求知面孔,初夏時節又把一批批飽腹的新聞學子送上工作崗。大瑋在大學的象牙塔里找到了與其匹配的個人價值,亦師亦友的人格魅力,使她在微信上經常和學生交換各種關于情感和學業的看法,她用一種作為過來人但絕非說教的姿態幫學生分析,提供合理建議。
她說:會一直等著微信響起同學們的好消息。